近年来,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关于文化“两创”重要指示精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全区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依托辖区优秀文化资源优势,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惠民、遗产保护利用、文旅融合为抓手,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化“两创”落实落地,探索走出了一条推动“两创”融入百姓生活的新实践之路。
强化协同联动,“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活
(资料图)
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协同镇街联动模式,在打造“一月一主题,月月都精彩”文化活动品牌、“消夏季·百姓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品牌的同时,指导、协同各镇街结合自身优势创新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让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活,带动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覆盖城乡。
今年以来,兖州区文旅局先后举办了戏曲大拜年、民间艺术展演、兖州人文摄影展、“百万群众进百园”文化惠民演出、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50余场。创作了廉政题材山东梆子小戏《三花闹春》、相声小剧《廉吏传之牛运震除害》、兖州实验高中校歌《和美的天空》等文艺作品,在第九届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上,我区山东梆子剧团青年演员王荣花参赛的山东梆子《荆钗记》“投江”一折荣获一等奖;青年演员徐建参赛的现代戏《双面人生》选段和青年演奏员王虹参赛的司鼓《天下同》获得三等奖。
兖州区各镇街创新举办“端信里”杯广场舞大赛、农民歌手大赛、乡村篮球友谊赛、“音你而来”文艺演出、象棋比赛、斗羊民俗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1500余场、全民阅读活动2300余场、国学传承活动90余场,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加强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推动文化传承
兖州区文旅局先后实施了兴隆塔地宫、郭氏民居、观象台、天主教堂藏书楼等文物的修缮工程,开展了颜店新城区域文物影响评估工作,《兖州区探索土地出让考古前置“3+3”新模式》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简报刊发推广,完成西吴寺遗址、天主教堂的保护规划和响铃阁、郑氏绣楼、备战粮库的文物修缮工程计划书编制工作。
围绕非遗项目赓续传承,陆续推出非遗系列宣传片30余期,在酒仙桥街道付家楼村成立全省首家“乡村非遗曲艺小剧场”,拍摄完成兖州首部非遗文化题材微电影《图个啥》,作为全市唯一一部视频类宣讲作品向省百姓宣讲大赛进行推荐,获得视频类二等奖。
开展“传承多彩非遗 共享美好生活”兖州非遗项目展示体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展示展演等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及产品走进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和马拉松比赛现场,参加“走吧!去济宁 2023文旅网络达人直播季” 暨第七届中国鱼台龙虾节启动仪式商品展、全市文化“两创”和乡村振兴观摩会等。兖州区文旅局特别奉献——穿非遗汉服、游兖州、学古诗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刊发,文化馆李丹馆长在麦收现场接受中央农业频道采访,直播推介兖州非遗项目兖州大烧饼、大壮馍等兖州美食。兖州区博物馆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小志愿者讲解”“民俗讲座”“亲子手工”“流动博物馆进村居、进学校、进景区”、书画笔会等文化传承活动10余场,端午节活动登上《山东新闻频道》。“弘扬汉服文化,传承汉服技艺活动”被评为2022年度济宁市非遗保护亮点工作,兖州道勤五谷画传承人王怀起被评为2022年度济宁市非遗保护模范传承人。
发展创意产业,文化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兖州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付楼村、牛楼小镇新建了三个“山东手造”展销中心,做大做强兖绣、英华汉服、启智木玩等特色文创产品,积极参与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山东手造·优选100”遴选活动、“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等,推动手造产品产业化。
立足兖州区工业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业双向赋能,组织英华制衣、香达人食品、澳博动漫等文创企业,先后参加了第十九届深圳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济宁市文化创新创意大赛、济宁市2023年“黄河大集”春游季、全市文化“两创”和乡村振兴观摩会等宣传展销活动,充分展示宣传和推广我区特色文创商品。
近年来,兖州区文旅局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牛楼小镇先后建设了花海彩田、牛楼小镇、牛楼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等项目,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沉浸式夜游、主题灯光秀、夜间集市等,积极打造牛楼小镇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今年以来,牛楼小镇景区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其中研学旅游1500余人,带动消费总额800余万元,上榜全省网红打卡地,春节庙会登上《山东新闻联播》。
酒仙桥付家楼村改造村闲置宅基地院落19处,逐步形成田园旅游、餐饮美食、农事体验三大功能业态,创新成立了全省首家“乡村非遗曲艺小剧场”,同时积极开展多彩灯光秀、夜集市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建设集餐饮、住宿、茶室、中医、文化创作、亲子游乐等项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民俗村庄,打造乡村振兴“富楼”品牌。今年以来,付家楼村已经举办了后备箱“周周集”十余期,日均客流量2万人次,成为兖州新兴的“网红打卡点”。积极打造狄家街、乔家街特色文化街区,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打造夜间经济网红打卡地。
通讯员 刘玉珲 记者 康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