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创业28年,从乡镇作坊干到200亿市值、世界冠军,他凭啥?

创业28年,从乡镇作坊干到200亿市值、世界冠军,他凭啥?
2023-07-30 13:26:44 来源:顶端新闻

山东高密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因莫言的作品蜚声海内,在这里,还有一家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豪迈。

它在公众视野中不算知名,却拥有一家市值200多亿元的上市公司,经营涉及十余个行业,最为业界称道的是在轮胎模具、气门芯等四个领域成为隐形冠军。


(资料图)

豪迈是如何打造出第二乃至第N条增长曲线的?创新文化在豪迈是如何落地生根的?

带着问题,《决策之道》2023年春季随着正和岛案例探访走进豪迈,感受其创始人、董事长张恭运独特的经营之道。

本文根据张恭运在正和岛案例探访期间的讲话综编而成,原标题为《一家县城工厂干成四项隐形冠军的秘密武器》。

口 述:张恭运 豪迈集团董事长

来 源:《决策之道》第八辑

豪迈的前身是一个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的维修车间,从1995年起步,当时只有一个500平方米的厂房、34名员工,总资产100万元,负债率96%,没有什么像样的产品,靠承揽零星加工维持生计。

经过28年的创业、发展,我们基本实现了企业的稳健成长——新冠疫情3年,豪迈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新冠疫情结束了,成长速度可能会达到25%左右。

时常有人问起来,豪迈靠什么取得了今天的业绩?靠独特的地理资源?靠某项专利、某个产品?还是靠机遇?其实都不是。

多元化发展:为什么?怎么干?

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企业要聚焦专业化,不要搞多元化,豪迈却多元化发展,涉足十多个领域。这是什么逻辑?

在我看来,中国和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是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它们的市场比较成熟了,往往是上一辈干什么,下一辈还干什么;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是从贫穷到富裕的跃升,还是行业周期的更替,都要快得多——市场上某个产品只要一兴起,我们的行业可能很快就饱和了。

另外,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干预、刺激也比较多,这更容易引起市场变化,造成周期缩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生死兴衰就成了常态,放眼望去,可谓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批企业站起来、风生水起,一批企业倒下去、偃旗息鼓。企业老板的管理理念、方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被市场淘汰也不足为奇。

所以,老板们必须要有“惶者生存”的理念和“狡兔三窟”的打算:行业饱和了怎么办?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怎么办?技术迭代了怎么办?政策调整了怎么办……这就必须考虑第二条路、第三条路。我认为,寻找第二、第三增长曲线,更像是企业生存的本能。

豪迈之所以近30年来涉足众多领域且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第一增长曲线稳定盈利之时,或者说在天花板出现之前,便开始探索第二曲线,当然途径有很多:有时是沿着产业链顺藤摸瓜;有时是根据政策和技术的变迁;更多的时候是看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和消费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公司经常号召大家,要关注客户之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预判的超前量。

在公司增长曲线的更替中,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的一次大辩论、一场战略大转移:

当时,豪迈的主营产品——轮胎模具专用系列机床供需两旺,日子过得很好,但市场需求天花板已经很明显。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我打算不再销售机床,而是用其生产可替代进口的高端轮胎模具。

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不符合“做专做精”的经营原则;也有人为了分散风险,支持机床、模具都要做,“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三种决策逻辑各有利弊,但相互冲突。

大家意见不一样,怎么办?为了统一认知,达到力出一孔、快马加鞭的效果,我们组织近半数员工,进行了一次经营决策的大辩论,讲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终于达成一致:专心生产轮胎模具。

事后看看,这一场重大决策,换来了公司十几年的高速成长,赢得了世界行业冠军的地位。可以说,这是借助大家的力量,解决了决策层的分歧。也可以说,这次大辩论不仅提升了公司的经营决策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和工作激情。

也许有人会认为,经营决策是少数人的事情,搞什么大辩论?既浪费时间,也很难产生高质量的决策。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经常玩“霸道总裁”“老板说了算”的游戏,久而久之,老板就成了“孤家寡人”,公司的干部、员工就成了旁观者,“老板你说了算,你自己玩吧”,这不好。

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很多时候,因为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多,仅凭逻辑推理,是很难判定某个行业、某个产品的未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成立一个小分队进行尝试,若好,则高歌猛进;若坏,则及时关闭、止损,也不会伤筋动骨。

做企业不是讲故事,不到万不得已,别干“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的事情。因为一家企业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关乎广大员工和上下游合作方的生活和命运,不能因老板赌性太大、爱冒险,让所有的人跟着去冒险,这是不负责任的。

总的来说,豪迈依靠多元化战略,既解决了企业的安全与发展问题,又增加了企业的活力:

因为适当的、有规划的多元化,一方面为广大员工提供了学习进取和创新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干部培养与轮岗提供了土壤——有的干部在原来岗位上干得比较久了,换换地方对他来说也新鲜,他手下的年轻人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冠军秘诀:

重视设备与工具,极少考核KPI

豪迈涉足十余个行业,有30多家世界500强客户,取得了多项隐形冠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善即是创新”。

其典型的表现是在设备上——豪迈使用的系列设备都是自己研发、专用的,但我们不是“为了专用而专用”,而是为了工作更好、更快、更省劲、成本更低而设计改进的。

这些设备每两三年就升级一次,有些已经研发到了第九代,晚上车间熄灯,机器照常运行。

2015年,当时山东省的一位省领导来公司视察,问我:豪迈的名字是你起的?我说,是的,为了产品好卖。领导问:好卖吗?我说,不愁卖。领导又问:你们的技术从哪儿来?我说,技术是我们自己的。

他还问:你们的业务从哪里来?我说,我们自己培养的。领导半信半疑,又问:你们在县城怎么找到这么多世界500强客户啊?我说,他们口口相传找到了我们。领导又看了我一眼。

之后参观车间时,我介绍:这台机床是我们自己研制的,已经到了第四代;那个工作台是经过员工改善的,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我说,院士、博士是不大可能为工厂解决一点点质量问题、成本问题和效率问题的,而我们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天天干、年年干,他们就是专家。

针对工具、设备,你改一点、他改一点,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不断改善、不断进步,从量变到质变,久而久之,我们的工具、设备就越来越好,就容易做成行业冠军了。

后来,这位领导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说,有些企业家去见他,他就问:你去过豪迈没有?没有的话,去看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制造业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果你的设备、工具比别人先进,你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很多企业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总以为先进设备是可以买来的。要知道,你能买到,你的竞争对手也可以买到,这就很难拉开距离。

有些老板会有疑问:我们企业不是搞机械制造的,怎样升级设备呢?

其实,只要有这个意识就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企业如果需要先进的设备,自己研发不了,可以寻找其他机械制造企业或者相关专家一起研发。

总之,要想成为行业冠军,在某些方面必须有竞争力。在制造业,所谓竞争力就是设备更快、更省钱、效率更高、精度更好、操作更简单、废品率更低。

所以,制造业企业应该同等重视产品研发和设备研发。设备研发出来,员工天天用,就是专家、就是内行,就能想出升级的办法来,今年升级、明年升级,久而久之,设备就是世界先进的了。

另一个原因是,豪迈极少考核KPI。

我们认为,KPI需要事先选择评价指标、设定考核目标、确定奖罚比例,这些都是高难度的“半仙”级的管理工作。

但未来是变化莫测的,商业竞争是激烈残酷的,很难预判,明年有没有疫情、战争、物价上涨或者其他困难,能预测吗?企业的KPI设计是合理的吗?不也经常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吗?员工的忠诚、友善、热情、创造力,真能用KPI考核出来吗?个人成事、团队成功的原因是复杂的,很难用指标来衡量。

相比之下,我们更倾向于简单的“事后诸葛亮”与“周围人来评说”的模糊评价法。等到一年干完了,看谁干得好、贡献大,给谁多涨工资、多发奖金就行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人都有一个特点:你考核什么,我就干什么;你不考核的事情,即使很重要,我也可干可不干。

KPI能使人兴奋,但副作用不小。如果设计不够合理,很容易使团队失去精气神,逐渐沙漠化。所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我认为,不要盲目地考核KPI,一些简单的办法可能好过KPI。

在豪迈,大家崇尚“平台理念”与“合伙合作”,倡导“给别人信心就是给自己机遇”,认为“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号召大家“工作着、学习着、进步着,创造着、收获着、快乐着”。

由于缺少了KPI,所以减少了部门墙;结果导向和他人评说带来的是默契配合和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团队效率和工作业绩。

做事:

“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

豪迈在做事上倡导的是“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全员创新。

豪迈起步于乡镇小厂,开始只有34个人,仅有的五六个高中生就算公司的知识分子。这种情况下怎么求生存?怎么鼓励创新?

我们倡导的是,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高手。

制造业很多岗位不太涉及复杂的理论和计算,更多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因此,我们就把创新的门槛降得很低:创新不必是颠覆式的、惊天动地的变革,能改善就很好,能改善之人就是能人;一个合理的意见也是创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创新。所以,创新不见得是什么高大上和深奥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创新,这不是口号,而是事实。

当然,要发动全员创新,也有两个难点。

一是要善于奖励,激发大家的热情。

提到鼓励创新,很多企业想到的都是发奖金,但同时这也极易造成互相攀比、互不服气,甚至不团结。奖励的目的是让大家喜欢创新,至于奖多奖少,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无所谓,原则就一个,奖得及时、让人高兴、有激励效果。

对员工而言,如果创新、创意被采纳,大家会对他竖大拇指,“你真厉害、你是高手”,久而久之他就会有成就感,就可能自发、自学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成为企业的骨干。

很多企业往往花高薪聘请外部专家,而鼓励全员创新,就有了培养专家的优良土壤,企业就能以最小的代价收获管理、生产、销售等方方面面的专家,让企业越来越好。

所以说,鼓励全员创新是企业投入最少、产出最高的经营方法。

二是要宽容失败,或者说管控失败的风险。

风险管控要小心、分步推进,比如有了一项新方案,可以先在一个车间、一个班组试试,成功了再推广至全公司。没有能力不要硬上,也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前进,造成质量或设备事故频发,客户投诉不断,这样两三次下来就没人敢再创新了。

我们向往创新,但也要学会审视创新、控制利弊。

结语

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是不迷信非要学习什么的。

我的观念,一是从小受齐鲁文化影响,二是上学时候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三是改革开放后吸收全世界的理念、文化,觉得哪些道理经得起推敲,是符合良心和良知的,心里喜欢,就遵从内心去学习。

总而言之,无论是企业新的增长曲线的开启,还是日常的经营管理,似乎并不需要复杂的公式和高深的理论、词汇,只要遵循常识就足够,也不用搞得太复杂了。

文章有删减

点击订购《决策之道》

阅读豪迈集团用人观等内容

往期文章:

《何志毅:中美最牛企业PK,给我们4点启示》

《宋志平:有效创新,3点建议》

《中国农业何时能不再靠天吃饭?》

《王林:我对民营企业有几点忠告》

排版| 武小周

编辑| 米禾轮值主编| 夏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