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大运河百年首次全线通水第二年 他才领悟到按键瞬间的荣光|川流中国·开天河

大运河百年首次全线通水第二年 他才领悟到按键瞬间的荣光|川流中国·开天河
2023-07-12 09:55:41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吴德玉 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报道

点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北方都江堰”,会跳出几个不同的名字,出现频次较高的都在山东: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水利枢纽、泰安市东平县的戴村坝、德州市武城县的四女寺水利枢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种代称,一方面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跨越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仍旧长盛不衰,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人想要利用好水资源,改造自然,实现大运河水系贯通的朴素愿望。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其中山东的长度为643千米,虽然比起流经长度最长的江苏省短了40多千米,但由于悬河黄河的存在,山东段是大运河修建难度最大的河段,拥有多处水利枢纽。

2022年4月28日,当山东德州小伙儿赵广伟按下节制阀开启的按钮,随着清冽的河水顺着节制闸缓缓从河流入南运河,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而那一刻的荣光,在今年4月4日四女寺水利枢纽再次提闸,向南运河提闸放水时,作为“旁观者”的他才真切体会到。

按下百年通水按键的德州小伙赵广伟

百年首次

德州小伙开启大运河通水的闸门

北方的春总是要来得晚一点。

山东人把“泡桐”叫“梧桐”,当南方的泡桐早就落得只剩枝丫,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的“梧桐花”还在一树树地开,槐花也还未败,略带甜味的淡香在空气中交织。

2022年4月28日,也是泡桐花开的时节,赵广伟如常摁下按钮,四女寺水利枢纽开闸放水的那一刻,他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在中国百年历史上轻轻画下了多么重要的一笔。

回忆起那一刻,在他看来只是日常工作中无比寻常的一天,也是无数次演练后的一次实操。

“我们是根据上级的统一调度计划,执行上级的调度命令、按照时间要求,打开了闸门,全线贯通了大运河的水源。”

赵广伟2021年8月被招录到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四女寺枢纽工程管理局工管科,由于当年夏秋季节有过几次洪峰,他并没有看到过漳卫运河枯水的样子,“从这点来说,我是很幸运的。我听同事们说,以前在枯水季节的时候,漳卫运河目之所及之处,几十米宽的河道之中,长满了杂草,只有浅浅的一道水滩,毫无生气地淌着,河道里还能跑车。”

他形容的那荒芜一幕,与记者眼前奔腾的流水大相径庭,让人诧异亦雀跃。

2021年5月,枢纽闸前卫运河

四女寺枢纽是京杭大运河南运河的起点,同时也是这次全线贯通补水中三个水源的聚集地。2022年4月28日上午10点,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正式开启,河岸两旁以及水利枢纽的人行区域上聚集的群众中,迸发出了如雷的掌声。

长江和黄河在这里握手,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引过来的长江水,与4月中旬通过潘庄闸引过来的黄河水汇聚到一起,奔向了南运河,开启了百年来大运河的首次全线通水。

“其实当时在里面的确感觉不太深刻,就觉得自己只是干好了自己的日常工作。”赵广伟说,他所在的部门除了放闸之外,还有日常巡查检查、维修养护,确保水利工程以及河道的安全,比较忙碌,“一开始感觉跟日常调度一样,一直到后来看到了新闻报道和直播,才知道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四女寺枢纽航拍

奔腾千里

长江与黄河之水在此相遇

要在大运河全线实现通水,难度之大,世间罕见。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吴王便开凿了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处人工运河;而北方地区河流的变化更大,受到季节的影响更为严重,再加上1855年黄河改道带来的悬河问题,让京杭大运河被黄河拦腰斩断。再加上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加,大运河的水量眼见变少了。

如今已经79岁的王和平老人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亲眼看到大运河是如何断流的:“一开始不是断流,是水少,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概10多年的时间,就没水了。在那个时候我心里非常不高兴。”但他一直相信,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大运河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过去为啥不贯通?因为没水啊!”四女寺枢纽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如旭说,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一直到扬州段,一直都比较畅通,但是黄河以北长时间干旱断流。“去年叫百年首次贯通,就是贯通的从四女寺水利枢纽开始的南运河一直到北运河这一段。”

实际上,大运河全线通水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0年,为了满足天津市供水需求,国家决定新建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黄河水通过在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倒虹吸穿越漳卫新河后进入南运河。2019年4月24日22时05分,跨越江苏、山东两省十余市,行程千里的长江水通过倒虹吸工程流入南运河,向着天津奔流而去。长江水和黄河水首次共同注入南运河,则是在2021年5月,南水北调东线引来的长江水,与黄河水在倒虹吸工程南2.5公里处合流,两水相会,实现了长江和黄河水首次在大运河上相汇。

今年,水利部再次启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补水于3月至5月实施,在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综合效益,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集中补水,补水时长较2022年延长约1个半月。

据张如旭介绍,通过补水,大运河的河道水资源条件得以改善,河道周边亏空的地下水得到回补。其中整个漳卫运河沿线五公里内,地下水位已经抬升了1.33米。

船闸,南运河冬季景色

科技之河

在最高点修筑“北方都江堰”

“让运河常年有水”不仅仅是现代人的愿景,早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了皇帝给大臣下达的“KPI”。为了给大运河补水以达通船的目的,古人们在大运河上修建了诸多水利工程。

距离四女寺水利枢纽约230公里之外的汶上县南旺镇,坐落着大运河58个遗产点中的一个——南旺枢纽工程。这里位于大运河全线最高点,被称为“运河水脊”,常因为水量不足而断航。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以及当地水工白英等人,在50公里外的戴村修建大坝截汶济运,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而南旺枢纽工程也被称作是“北方都江堰”。

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刘健康副研究馆员小时候就住在距离现在遗址保护区域三四里地的地方,古河道曾经是他的游乐场:“我小时候就在河堤上住,每天就在河里玩,不过那个时候河里已经没有水了。”

如今,刘健康已经进入文物部门工作了三十多年,一点点看到了大运河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运河的遗址区,以前开了很多窑厂,也有不少居民居住在这里,对遗产点的保护不利。”

自从大运河申遗提出之后,国家文物部门联合地方对南旺枢纽工程遗址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关停了窑厂,并且将周边居民们整体迁出了遗址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宁市文物局、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对南旺枢纽工程遗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考古发掘,分别对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古遗址、运河砖砌河堤、许建口斗门遗址、邢通斗门遗址、柳林闸和寺前铺闸等遗址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该项考古工作还入选了“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包括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古建筑群和古河道遗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随即进行了建设,成为大运河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再次通水

水质好了鱼也变多了

2023年4月5日,清明,随着主祭官“砍杩槎,放水啰”的号令声,岷江之水从都江堰缓缓流向成都,开启了一年的春灌。

就在都江堰放水节的前一天,四女寺水利枢纽再次提闸,向南运河放水。那一天,天空下着小雨,微微有些冷,但赵广伟站在操作室看着同事进行了提闸放水的操作,心里热乎乎的:“自从知道了这件事有多重要之后,感情不一样了。”

当闸门打开的那一刹那,赵广伟凑到窗前往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非常激动:“开闸的一瞬间,闸门下游的很多鱼,就像是鲤鱼跳龙门一样,跳了起来。去年没有那么多鱼,今年水质变得更好了,鱼也越来越多了。”

在赵广伟感叹“鲤鱼跳龙门”的同时,南旺新村佳苑社区的居民们穿过遗址公园的大门,走向家的方向。确定了南旺枢纽的保护方案之后,当地在遗址后面修建了一个全新社区,安置搬迁的居民,小区与遗址仅一墙之隔。

居民们只要走出家门,便可以来到遗址公园参观、散步,这里就像一个后花园。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穿过遗址的东西大门,往来于大街和社区之间,不需要绕路回家。

大运河从来不曾离开,人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祖先留下的璀璨遗产赋予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

标签: